中俄潜艇在亚太地区进行水下联合巡航鼎信天下,系两国开展海军合作以来首次。美专家得知消息后神情凝重,因为他们很清楚中俄海军在水下的合作,远比水面上的合作更加危险。
当地时间8月27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与塔斯社等官方媒体同步披露一则重要信息: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与中国海军的常规动力潜艇,共同完成了两国海军合作史上首次水下联合巡逻任务。
这一消息传出后,让此前因中俄潜艇“消失”超20天,而始终紧绷神经的美国军方清醒认识到,亚太地区的水下战略格局正迎来根本性转变。
编辑丨Z
从事件时间线来看,中俄水面舰艇编队早在8月20日就已在西太平洋举行分航仪式,为15天的联合巡航画上句号。
但双方的潜艇部队并未随之返航,反而继续在水下开展了约一周的巡航行动,直至8月27日才顺利完成任务。
潜艇之所以比水面舰艇晚一周返回,首要原因是水下航行的特殊限制。
为确保隐蔽性,潜艇需严格控制噪音,其水下平均航速通常维持在1.5-3节(约合2.8-5.6公里/小时),差不多是水下“自行车的速度”。
而水面舰艇以20节(约37公里/小时)的经济航速巡航,两者速度相差数倍,即便行驶同一条航线,这种速度差距也注定潜艇需要更多时间完成巡航。
除了航速限制鼎信天下,水下通讯的技术瓶颈也让任务难度进一步增加。
和水面舰艇拥有无线电、旗语等丰富通讯方式不同,潜艇在水下几乎处于“静默”状态,信息传递效率极低,加上这次是中俄首次开展水下联合巡逻,双方需要在完全陌生的协同环境中摸索配合模式,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巡逻效率。
结合俄罗斯太平洋舰队近年来在潜艇协同体系建设中的经验不难看出,这类跨军种联合行动需要长期磨合才能形成有效战斗力。
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潜艇航线的高度保密性,尽管俄媒报道中并未提及具体巡航路线,但军事分析人士发现,此次水面舰艇编队曾到访堪察加的俄军基地,因此潜艇完全有可能继续向北航行,抵近阿拉斯加附近海域。
这种推测并非没有依据,隐蔽性本就是潜艇最大的优势,即便美军动用P-8A反潜机与护卫舰组成监控网络,也很难追踪到水下静默航行的潜艇。
此次联合巡逻的战略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普通军事合作,它标志着中俄在军事领域的战略互信提升到新高度,全方位的海军合作机制正在逐步成型。
对美军而言,这种水下合作比水面舰艇联合巡航更具威胁性。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虽装备有50-70艘各型舰艇及150架战机,但其负责的辖区面积超过1.24亿平方公里,兵力分散的问题原本就十分明显,而中俄水下力量的联手,彻底打破了美军长期依赖的亚太水下势力范围划分格局。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的现代化水平,其实远超外界的普遍认知。
该舰队列装的636.3型“华沙人”级常规潜艇,噪音水平控制在118分贝,可在水下连续潜伏400小时,凭借出色的静音性能被西方称为“水下黑洞”。
更先进的885M“亚森”级核潜艇,则用泵喷推进系统取代了传统螺旋桨,水下噪音大幅降低,潜深可达800米,还能发射“口径”“锆石”等多种类型导弹。
中国海军水下力量近年来同样实现高速发展,新型常规潜艇性能不断升级,两国水下力量结合产生的战力效应,绝非简单叠加就能衡量。
过去,美军可针对性部署反潜力量:在日本海与北太平洋重点监控俄军潜艇,在西太平洋防范中国潜艇。
如今中俄潜艇可交叉进入对方传统势力范围,美军不得不同时在三个方向加大反潜投入,但第七舰队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近年来不仅事故频发,2017年就曾连续发生驱逐舰撞船事故,造成17人遇难,舰队内部还滋生了腐败问题,实际可用的舰船数量严重不足。
更让美军警惕的是,俄罗斯目前正在推进“球体”多卫星轨道星座项目,计划部署通信、遥感、雷达卫星等多种航天器。
一旦中俄进一步开展核潜艇联合训练,将迫使美军重新调整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反潜布局。
要知道,俄罗斯“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已具备在北极与太平洋之间机动的能力,若未来与中国核潜艇开展协同行动,现有的水下力量平衡将被彻底打破。
这场持续20天的水下联合巡逻,表面上是一次常规军事合作,实则意味着亚太水下战略格局的重构。
当中俄潜艇的静音螺旋桨在太平洋深处留下共同航线的痕迹时,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感受到的不仅是当下的反潜压力,更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鼎信天下,一个需要重新定义水下规则的时代。
悦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